記者近日獲悉,國家發(fā)改委正抓緊啟動中央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相關工作,積極開展調查研究,促進此項工作加快推進。(11月22日人民網(wǎng)-《京華時報》)
公車改革是個老話題。近些年的全國兩會上,幾乎每一年它都是熱點,但熱過一陣后都會歸于沉寂。也有一些地方搞了一些試點,比如貨幣化和集中管理。還有的改革有點像行為藝術,比如在公用車上噴上標志。但幾乎每一項改革都僅僅熱鬧一陣子,熱鬧之后往往不了了之。從這些年的改革實踐看,它越來越像一塊難啃的骨頭,有點頑疾的味道了。
公車存在的問題,一是費用驚人。有媒體提供的信息顯示,目前,黨政機關及行政事業(yè)單位公務用車總量為200多萬輛,每年公務用車消費支出1500億元~2000億元;地方公車消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在6%~12%之間。二是公車私用。地球人都知道的“三個三分之一”,即辦公事占1/3,領導干部及親屬私用占1/3,司機私用占1/3中,私用就占了2/3。這個2/3折射的“屁股底下的腐敗”,屢屢挑戰(zhàn)公眾忍耐的底線。
公車改革,可能已成共識。但怎么改,卻成了難題:這樣不是,那樣也不是,反正人民群眾不滿意;每一項改革舉措,都會帶來廣泛的質疑。于是改革只好暫停,靜待時機。我感到,作為單項的改革,拖拖拉拉、久懸不決的,恐怕只有兩項,其一是戶籍改革,其二就是公車改革了。它成了名副其實的老大難。
不客氣地說,很多公車改革的試點,之所以改來改去最后又改了回去,關鍵原因無非是“閉門”然后“造車”。就是權力機關內部瞎折騰,折騰到末了,公車反而越來越多。可不就是“造車”!
公車這輛車跟普通的車不一樣,它靠老百姓的稅銀養(yǎng)著,又讓吃俸祿的人坐著;它披著公車的外套,干著私車的營生,讓老百姓的一見心里就會打翻了五味瓶;它顯示擁有者派頭、排場的同時,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黨風政風。購買公車用的每一分,車輪子轉起來花的每一厘,都是納稅人的心頭肉。這么一項跟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改革,最需要公眾的參與。這不僅關乎決策的程序,更關乎對納稅人的起碼尊重。
任何一項改革,如果沒有社會公眾的參與、支持、理解,恐怕都難以進行。在筆者看來,跟公眾關系密切的公車改革尤其是這樣。因此,我建議國家發(fā)改委“抓緊啟動”相關工作之時,“開門納諫”應該及時跟進,讓民意得以充分表達。在此基礎上,匯聚民智,凝聚共識。否則,再搞關門決策那一套,公車改革永遠沒有盡頭。